
中文名: 夏尔·弗朗索瓦·杜比尼
外文名: Charles Francois Daubigny
别名: Charles Francois Daubigny,夏尔·弗朗索瓦·杜比尼
国籍: 法国
出生地: 巴黎
出生日期: 1817
逝世地: 巴黎
逝世日期: 1878
艺术流派: 巴比松画派
艺术时期: 现实主义时期
艺术家简介
他出生在一个手工艺人的家庭,家中对艺术的兴趣使得他在很早的时候就开始绘画。17岁时,他去意大利旅行,回来后致力于版画创作。他的版画受到伦勃朗的很大影响,表现一种对大自然的直觉。接下来,他从事了一段时间的画作修复工作。1840年,他在德拉罗什的画室中工作了一小段时间,但这对他的影响远不及他在卢浮宫临摹荷兰大师们的作品大。他的早期作品中流露出的是罗伊斯达尔与霍贝玛的影响,以及古典主义的传统,而非他老师的影响。从1843年起,他受到户外光线的吸引,在巴比松与莫尔旺地区居住了很长时间(《库赞山谷》,1847,卢浮宫)。1850年左右,他的名声开始提高。国家向艺术家购买了一些作品。《吉里厄池塘》(1853,辛辛那提博物馆)由拿破仑三世买下。这些画的酬金使得艺术家可以更多地旅行。1852年,他在奥普特沃兹(伊泽尔省)与柯罗相识成为一生中的重大事件。两位艺术家一起工作,并互相勉励写生。杜比尼一直忠实干同一些景点奥普特沃兹(他在那里的英吉利海峡的海岸边结识了拉韦埃、维勒尔维勒等人),但更多的是奥弗尔附近的塞纳河与瓦兹河两岸的风光,他将自己著名的一艘船改造成画室,长年在这些河流上漂游。他的笔触起初非常光洁,1852年起开始采用腻厚的油彩,并在这一时期受到了库尔贝的影响,《奥普特沃兹的水闸》(1855,鲁昂博物馆)以及卢浮宫藏的1859年画的一幅复制品是这一影响的最后证据。由于长年与大自然的接触,流水与大海使得作品的色调变得明亮,调色板变得轻盈,并以敏捷的笔触作画。杜比尼是最早尝试表现转瞬即逝的瞬间美的画家之一。批评界的人士起初并不意识到这一做法的意义,指责他过于草率,过于任意发挥。泰奥菲勒·戈蒂耶还斥其为凭“印象”而作,用的是该词的贬义。1866年,杜比尼在英国生活,1870年战争期间,他又到英国,在那里与莫奈相会,并将莫奈带往荷兰。1870年,他在奥弗尔遇上了塞尚。这些与未来画派的领袖与大师们的接触,确定了他是印象派最重要的先驱者之一地位。海牙的梅斯达格博物馆拥有一大批他重要的画作,在其他许多博物馆也收藏颇丰,尤其是在卢浮宫(托米·蒂耶利收藏品);还应提到他在1861年为政务部的楼梯而绘制的两幅大型装饰风景画,即《杜伊勒丽花园的风景》与《花神楼》,这两件作品如今分藏于卢浮宫、奥塞博物馆,以及里昂、马赛与兰斯的博物馆。1996年在明尼阿波利斯的艺术学院举办了一次大型的杜比尼作品展。
——选自《西方艺术大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