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米耶·柯罗Camille Corot 1796 – 1875

卡米耶·柯罗Camille Corot 1796 - 1875

中文名: 卡米耶·柯罗
外文名: Camille Corot
别名: Camille Corot,Jean Baptiste Camille Corot,卡米尔·柯罗,让·巴普蒂斯特·卡米耶·柯罗,慈父柯罗,卡米耶·柯罗
国籍: 法国
出生地: 巴黎
出生日期: 1796
逝世地: 巴黎
逝世日期: 1875

艺术特点: 卡米耶·柯罗(1796.7—1875.2)一生经历了三次革命——1830年、1848年革命和1871年巴黎公社革命。在这一系列激荡的政治风云中,他切身体验了从拿破仑一世直至拿破仑三世的兴衰;目睹了美术界古典主义、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直至印象主义的兴起与消散。因而,在柯罗身上,具有了各个时代的混合色彩与艺术风格的综合体现。
艺术流派: 巴比松画派
艺术时期: 现实主义时期
影响: 巴比松画派、印象主义画家
启发: 1820年,他师从古典风景画家维克多·贝尔丹学画。
传人: 特鲁伊贝尔
格言: 实际上,不必害怕。一个人必须勇敢大胆,即使是冒着被欺骗的风险……
主要成就: 法国19世纪中期最出色的风景画家,印象主义画家的先驱者。
历史评价:他所画的人物自然生动,善于以概括的笔法速写一般捕捉对象在生活中的姿态,作画时不拘泥于细节的刻划,而因此别具一格。
他被公认为是十九世纪最伟大的风景画家之一。

艺术家简介

卡米耶·柯罗出身于巴黎一个富裕的小资产阶级家庭。他父亲先是一个出售假发的商人,后来经营床单生意;他母亲是个女帽商,在巴克路经营一家生意兴旺的店铺。父母都为儿子设计一个经商的生涯,但他却对此极为厌烦。他开始从事这一行业时很痛苦,以至于他的父母于1822年同意了他的愿望,并答应给他一笔微薄的年金,让他投身绘画。卡米耶·柯罗向他的同时代人、1817年设立的罗马历史风景画奖的第一位得主米夏隆求教,米夏隆让他练习写生,画他所见的东西。米夏隆的去世很快便终止了这些学习,于是他转向米夏隆的老师J.V.贝尔坦请教。这位在新古典主义学派中培养起来的老师教会了柯罗他自己几幅历史风景画中的布局技巧,这些作品中留有对普桑的回忆,但作为P.H.德·瓦朗谢纳的弟子,贝尔坦也鼓励他到自然中创作。柯罗的朋友、传记作者A.罗博保存有他在学徒时期的40幅左右的习作,他把所画的这些人物和风景作为后来创作的前奏。1825年他去了意大利,在那里待了3年。当时在罗马的来自全欧洲的风景画家中正流传着一股新的思想,北方派、德国人、英国人和俄国人(如奇切德林)努力与学院派决裂,到室外写生。透过街道和田野,在地中海明媚的阳光下,他们在自然和谐的秩序中,重新创造了一种古典和现实主义的艺术,不再借鉴以前的大师们。柯罗生活在阿利尼、博迪尼埃、Ed.贝尔坦,还有莱奥波德·罗贝尔等组成的相互竞争的法国艺术家中间。在这第一次意大利之行中,他既没有去观摩米开朗基罗的作品,也没有观摩拉斐尔的作品。从这一出人意外的好奇心的缺乏中,我们不应该得出他过分自大或蔑视一切的结论,而是应该看做是他对过去范例的极大冷漠。这种对自己本能的自信并没有辜负他,米勒这样说柯罗:“说到底,这是一种自然而然得到的绘画。”他的第一批意大利习作,由于它们的权威性,已经是成熟的作品了。虽然他致力于从中提取更“高贵”的画,但那并不是为了得到一幅更好的作品,而是用来取悦沙龙展内传统的评委们。1827年沙龙的《纳尔尼桥》(渥太华,国家画廊)并没有表现出他在意大利习作中显示出来的那种视觉的清新和笔触中的激情。如果评论界早一点知道这些小风景画,如《古竞技场》、《普桑小径》、《圣三一山》(1826-1828,卢浮宫),或这些快速勾勒出的意大利人物肖像,也许就不会对他那么严厉。但在1830年以前,怎么可能将这些如此自由的作品推荐给官方人士呢?

柯罗不断旅行。他跑遍了诺曼底、布列塔尼、勃艮第、莫尔旺、奥弗涅、圣通日、庇卡底和普罗旺斯,并将他持续的长途旅行延伸到瑞士、荷兰和伦敦。他出没在巴黎郊区(他一年中有一部分时间住在阿弗莱城),并两次回到意大利。他时刻以光线创造生命的观念(这后来成为印象派最基本的观念)来绘画(《沙特尔的教堂》,1830,卢浮宫,《奥尔良的圣帕特尔纳教堂》,1843,斯特拉斯堡博物馆,《圣尼古拉-莱-阿拉斯的磨坊》,1874,奥塞博物馆)。他还在巴比松创作,与聚集在那里的艺术家一样,他对17世纪荷兰画家们的影响很敏感,尽管在他那里,这种影响因意大利的启示和他精神上的独立而有所减弱。《枫丹白露森林》(1831,华盛顿,N.G.)、《苏瓦松之景》(1833,奥特洛,克鲁利尔-米利尔博物馆)证明了这一点。另一方面,这些作品反映出一种与其他巴比松风景画家不同的感情:卢梭在他的作品中注入了哲学意图,柯罗表现的则是一种宁静的大自然,他用他“天真”的敏感赋予了自然更多的灵魂,而不是“智慧”。意大利让他认识了光的力量,法兰西岛的天空教会了他色调的细微变化,使他用一种珠光般的着色表现出来,无论是在1834年第二次去意大利时带回来的画(《沃尔特拉》、《佛罗伦萨》、《威尼斯的风景》),还是1836年在阿维尼翁的习作(卢浮宫;伦敦,N.G.;海牙,梅斯达格博物馆)。他将用色调的美妙变化来制造气氛的艺术发展到了完美的境地。这些阶段出现了众多的代表作:《拉罗什尔的港口》(1852,纽黑文,耶鲁大学艺术画廊)、《芒特的教堂》(约1868,兰斯博物馆)、《杜埃的钟楼》(1871,卢浮宫),还有他年近80岁时画的《桑斯教堂的内部》(1874,同上)。赋予这些永恒的风景以生命的,不仅是价值观,还有技术上的多变:厚涂、透明的淡色、薄涂交替使用在同一背景上。

1835年后,柯罗不仅凭着在许多人看来最具吸引力的草图,还凭着他寄往沙龙展的作品建立起了声誉。这是些精心制作、表现带有《圣经》或神话中人物的广阔的风景:《西莱娜》(1838,私人收藏)、《逃亡埃及》(1840,罗斯尼教堂)、《荷马与牧羊人》(1845,圣洛博物馆)、《索多姆的毁灭》(1857)、《麦克白斯与女巫们》(1859,伦敦,华莱士藏品),还有一些充满仙女的风景画,以及1843年第三次去意大利旅行后画得更多的阿弗莱城和意大利的《回忆》。人们对令他成功的这一面描写得太多了。也许,这些带有许多呈彩虹色轻雾的画并没有达到《蒙特丰坦纳的回忆》中的饱满(1864,卢浮宫),有的只是些灰蒙蒙的雾,笔触柔软,带着接近娇弱的美妙。我们应该略去那些老化的、受褐色涂料腐蚀的作品,还有那些因订画的需求而大量创作的作品,因为他总是满足这些订画要求,但并不是因为贪娑,而是为了填满钱袋,好任意慷慨地施舍。人们因批评界的尖刻而把这些作品归于商业化的创作,更槽糕的是,这类创作因众多的模仿者甚至造假者而贬值,这些人仿造大量的“为小钱包工作的柯罗”的作品。不过许多评论家都懂得柯罗的天才之处。波德莱尔是最早承认他的人之一。德拉克洛瓦欣赏他,他的率真使德拉克洛瓦感到迷茫,以至于他好像没有看柯罗作品中重要的一部分。

柯罗一直对人物(准确地说是女性人物)感兴趣:有贞洁或撩人的裸体(《马里埃塔》1843,巴黎,小皇宫,《躺着的仙女》,约1856,日内瓦博物馆),最后产生了像《梳妆》(1859,私人收藏)那样的杰作。此外,还有身着彩色服装的意大利女人写生,以及他亲友们的肖像,这些肖像或因其天真的真实(《克莱尔·塞纳贡》,1838,卢浮宫),或因隐含某种秘密、遗憾的怀旧温情(《蓝衣夫人》,1874,同上)而显得感人。还有些幻想般的人物,仙女或是来自梦境的、佩戴着既简单又精致首饰的奇特的东方改装人物:《被打断的阅读》(1868,芝加哥,艺术学院)、《希腊少女》(1869,大都会博物馆)、《斯巴达少女》(约1869,纽约,布鲁克林博物馆)、《躺着的阿尔及利亚女人》(约1873,荷兰国家博物馆)、《戴珍珠的女人》(约1869,卢浮宫)等,都是这些作品中的极品。尽管柯罗不是一个真正的“素描家”,但他却留下了将近600幅有着不同技巧和特点的素描作品(大部分保存在卢浮宫)。有时是用铅笔作的,细腻而灵活,用来解剖树叶和树枝,分析地面结构的网状物(《卡斯特拉纳城堡》,1827,卢浮宫),有时是用木炭笔画的对比强烈的人群(《麦克白斯》,1859,奥德鲁普加德·萨林根,哥本哈根附近)。这些素描通常是为他的油画创作而准备的记录或草稿。相反,有些已是完成的终稿,还有肖像(《戴贝雷帽的小女孩》,1831,里尔博物馆)和人物画(《蹲着的小女孩》,约1838,卢浮宫)。柯罗的版画创作开始得很晚,但他却在这方面成了一个大师。他作有15幅左右的铜版画和同样数量的石印画,大部分是风景画。他的玻璃版画更多(将近70幅),这些作品是他从1853年开始,运用由他在阿拉斯的朋友们(摄影师格朗·纪尧姆和库弗利埃)及画家杜蒂约制定的新方法完成的(巴黎的法国国家图书馆保存了其中的32幅作品)A.罗博为柯罗的作品编了目录,并于1905年由E.莫罗-内拉顿出版。在这一目录中,有将近2500幅作品。还应该加上20世纪初发现的近400幅真迹。这些本身就很丰富的作品被过分扩充了。有些人为了迎合或牟利,利用阿利尼、博迪尼埃、贝尔坦或马里亚与柯罗处干同一时代而且属干同一种美学观这一事实,而将他们的作品归到柯罗的名下。有些人甚至伸出邪恶之手,擦去作品上的签名,以此将他们的一些画改装成未署名的柯罗作品(如不久前被重归于马里亚名下的兰斯博物馆藏的《阿维尼翁旁的新城》)。市场上充斥了赝品,都是由柯罗在阿拉斯的朋友杜蒂约和德萨瓦利,以及他的学生们(弗朗塞、拉皮托、普瓦罗、普雷沃……)善意创作的,有时人们也怀疑这些作品的真实性。这些仿制品方便了欺诈。总之,伪造品的单子已经很长了,但也许还远远没有结束。

很少有艺术家像柯罗那样激起收藏家的兴趣。有的私人收藏全部进了博物馆。拥有柯罗115幅油画的卢浮宫和奥塞博物馆接纳了托米·提也利、莫罗-内拉顿、肖夏尔的收藏品。拥有柯罗作品最多的外省博物馆兰斯博物馆收到了好几套来自兰斯人的收藏。柯罗的作品分布在全世界。如果说几乎没有博物馆不藏有他作品的话,那么无论是从数量还是质量上来看,最集中的部分还是在美洲的公共或私人收藏中。

柯罗不属于任何门派。从像华托一样的笔触来看,他是18世纪的继承人,而他在构图上的简朴则继承了古典主义。他以他的纯真从英雄主义和戏剧性中保留下来的抒情色彩则体现出他是一个浪漫主义者;他的风景画和肖像的真实性又表明他是一个现实主义者,尽管他对梦境的爱好使这一点有所减弱。他的天才优势在今天大放异彩,然而他的影响却比人们想象的要小。柯罗是个内向的人,他回避学说教义,他的传授只局限于举例和提建议中,而受益者往往是些小大师、忠诚的朋友或被他的宽厚善良所容忍的剽窃者。他打开了一条通往他所开辟的、为世人迷恋的一类画的先路(有许多后继者,其中,特鲁伊贝尔最为重要),但他对继他之后的画家却没有产生影响。在法国绘画中,柯罗的地位是独一无二的。波德莱尔发现了这一独特的品质,将他的作品称为“心与精神的奇迹”。1996-1997年举办了柯罗的一次重要的作品回顾展(巴黎、渥太华、纽约)。

——选自《覅放艺术大辞典》

让-巴蒂斯·卡米耶·柯罗(Jean-Baptiste Camille Corot,1796年7月16日-1875年2月22日),法国著名的巴比松派画家,也被誉为19世纪最出色的抒情风景画家。画风自然,朴素,充满迷蒙的空间感。

柯洛的一生都住在巴黎,到26岁才从商人转为画家,曾在画家米谢隆与柏坦的画室中学画,相当喜爱写生与旅游,追循着他的画,可说踏遍了全法国,以及英国、荷兰、瑞士及意大利乡间等地。从柯洛的画中尤其可看出他很喜欢意大利田野风景。然而柯洛也很擅于画肖像画,欧洲就有不少博物馆也收藏了他的肖像画。

柯洛从1825年开始旅行,并一路素描和油画写生他所看到的风景,初期他的风格并不明显,最多只是画面的明度较高,自然光线较为具体,但到了1850年代,经过了25年的训练,柯洛在54岁时发展出他独特的羽毛状画风,此时他所画的树,云,都相当具有蓬松感,画面构图也开始单纯化,有人认为柯洛的画中充满了大量的诗意,多半是指他此时的风景画。

他最著名的风景画“维拉达福瑞小镇”Ville d’Avray也是画于这个时期(1867年)

他也是19世纪留下画作量最丰富的画家之一。

温馨提示:如若下载失效,请联系我们更新,本站资源为研学所用,商业用途请尊重版权!可联系侵删!
名家传记

夏尔·弗朗索瓦·杜比尼Charles Francois Daubigny 1817 - 1878

2025-8-6 15:08:40

后印象派梵高肖像超高清画高清名画

割耳朵后的自画像(包扎耳朵的自画像)

2023-12-27 16:52:3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