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克:忧伤与孤独是你永远无法抹去的人生底色

“我要描写的是那种触动我心灵眼睛的线条和色彩。我不是画我所见到的东西,而是画我所经历的东西。”

蒙克:忧伤与孤独是你永远无法抹去的人生底色

愛德华•蒙克是挪威表现主义画家和版画复制匠。蒙克一生都在难受的病痛和目睹不断亲人离去的痛苦中,他的绘画带有强烈的主观性和悲伤压抑的情调。《呐喊》是他绘画风格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体现了蒙克自打出生都在一直承受生活中令他畏惧的成分,这不仅仅是蒙克自己的“呐喊”,更是对社会中人类精神信仰状况的一种预言性的描述,是人类自身命运的悲剧隐喻。他的作品对20世纪初德国表现主义成长起了主要的影响。

我们有时候很难分辨什么是欲望、什么是爱,或者什么是痛苦、什么是恨、什么是轻蔑、什么是无所谓。是的,我们的生活中即使有痛苦难忍的时刻,也总有爱与希望给我们填补,有些许的温暖。可是有一个人,在他的生活中似乎没有一丁点儿光明,黑暗孤独侵蚀着他,他无法选择,有时候命运是与生俱来的。

他曾经说过:“我继承了人类最可怕的敌人——有遗传性的肺结核和精神错乱症。疾病、疯狂和死亡是缠绕在我身上的三大恶魔。从我能记事起,我就生活在痛苦无休止的折磨中。”我每每看到这些话,想到这位伟大的艺术家,情绪就像火山似的迸发,眼泪一涌而下,流进他的生活、流进那个年代,这个充满忧伤孤独的人就是爱德华•蒙克。

提起蒙克,我想到一首陈奕迅的歌:“欢笑声,欢呼声,炒热气氛,心却很冷,聚光灯是种蒙恩,我却不能喊等一等,我真佩服我,还能幽默掉眼泪 时用笑掩过,怕人看破,顾虑好多,不谈寂寞,我们就都快活,我不唱声嘶力竭的情歌,不表示没有心碎的时刻,我不曾摊开伤口任宰割,愈合就无人晓得我内心挫折,活像个孤独患者,自我拉扯。”这首歌的歌词实在是太符合蒙克了,那种无力呻吟、那种顾虑、那种空虚寂寞都在其中,也许陈奕迅这首歌另有含义,我只不过是情不自禁地拿来借用了而已。

蒙克出生在挪威的名门贵族,父亲是一名军医,笃信基督教。蒙克的母亲在他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父亲虽然是一名军医,可他却没能阻止家中接二连三的苦难。幼年开始,蒙克就与疾病、苦难相伴,母亲之前就是因为肺病去世,可能是有遗传的因素,在蒙克15岁时与他要好的姐姐也因为肺病去世了。姐姐的离去是蒙克幼小心灵记忆中的一道伤疤,而他的妹妹也没有幸免,患上了精神病。蒙克五个兄弟姐妹中只有安德烈结过婚,但在婚礼后不过数月也死了。眼看着身边的兄弟接二连三地不断死去,这对蒙克的精神打击很大。一个悲痛尚未过去,另一个悲痛接踵而至。这已经超过了普通的精神打击,而是到了深度精神折磨的程度。蒙克自然也在被肺病的痛苦折磨着,唯一幸运的是病魔还没有夺去他的生命,可是却一直伴随着他。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蒙克的艺术风格就与他的人生际遇息息相关。1889年他又面对父亲的离去,这又一次加大了蒙克心中的创伤,他的精神从此便一蹶不振,陷人了无穷无尽的悲伤之中,也造成了蒙克孤寂、忧郁的性格。可能蒙克这种令人觉得奇怪的想法和 举动跟他的父亲有必不可少的联系,据说他的父亲也患有精神疾病,他曾经多次地向孩子们灌输根深蒂固的恐惧观念,“如果他们在任何情况下以任何方式犯罪,就会注定被投人地狱,没有任何宽恕的机会。”这也许是蒙克心灵上受到伤害感到恐惧、抑郁最直接的原因。

蒙克接触绘画是在1880年,他进入奥斯陆工艺美术学校随着C •克罗格学习,在这里,他受到了印象主义画风的极大影响,改用传统的画法创作《病孩》《春》,受到了广泛赞赏,也获得了一大笔经费去法国留学。在法国,蒙克师从博纳,在不断研究印象主义画法的同时,对后印象主义和纳比派也产生了兴趣。他利用线条、色彩活生生地表现出人们的呼吸、感觉、苦难。他是表现主义的先驱,在他的画中总是带有强烈的悲伤情调,也可能就是这种悲伤气 息的吸引,这么多人才会喜欢上他的作品。他后来的画作也是极力挖掘了人深层面的情感,而不是表现一些浅层的愉悦。

说到蒙克,一定会想到一幅他相当有名的作品《呐喊》。关于这幅作品真是历尽波折。1994年,利勒哈默尔冬奥会开幕的那一天,4名劫匪用锤子砸破了奥斯陆国家美术馆的玻璃,直奔《呐喊》。博物馆的警报器顿时铃声大作,劫匪剪断悬挂《呐喊》的金属线,将名画运走。当时的保安措施实在是简陋,仅仅只有一条金属线,猖狂的劫匪甚至留下了一个字条,上面写着“感谢简陋的安保工作”。而整个偷盗过程也仅仅持续不过60秒。随后博物馆在5月份找回了作品。10年后,2004年8月22日,两名蒙面盗贼持枪闯人挪威奥斯陆爱德华•蒙克博物馆,用枪指着女保安,在众目睽睽之下取走了价值9700万美元的画作《呐喊》。闻讯赶来的警察只在郊外找到盗贼留下的画框和作案的奥迪车。还好盗贼最后向博物馆索要赎金后归还了画品,因为这画实在是太名贵,没有人敢买,也买不起。这幅画前后两次被盗,可见这幅画的名贵。我非常喜欢蒙克的《呐喊》,总觉得他的画是会呼吸、有感觉。他的画能让我们联想到许多事情,《呐喊》仿佛是在痛苦与爱情中挣扎、在嘶号。该画基本色主要是橙红色和蓝黑色,看那天空上的云彩像血一样鲜红,游荡着、扭动着。河流中的倒影,夕阳洒落在木桥上的余晖都是利用橙红色来表现,而河流与人物却是用跟橙红色反差极大的蓝黑色来表现,腥红的云彩像一块幕布覆盖在蓝黑色的峡湾,在桥面上有一个骷髅般地人紧紧地捂着耳朵,正在歇斯底里地惊声尖叫。这样如同燃烧烈火般的情绪侵蚀着观众们的内心,他把嘴张得巨大,像是想要吃掉你的样子。背景色是淡淡的黄色,看起来像是黄昏来临时,夜幕正在缓缓地笼罩着这个世界,旋转、颤动、盘绕着向上动荡的线条如同一个人最疯狂的念头,他在挣扎,在尖叫。蓝黑色的河流正在随着这样夜幕的来临,一点点地吞噬着周围的一切,让它们都归于沉寂,让它们都在黑暗的掌握之中。除了色彩上的运用,线条上面也是别有一番韵味,所有事物蒙克都采用了扫涂的方式,就连木桥上的人物也是模模糊糊,还有近处的呐喊者整个轮廓也没有采用细腻的描绘,这样的猛龙笔法,让整幅画面陷入了混沌之中,不知道什么事物让你感到恐惧,可就是这种莫名的感觉、模糊的状态,让一切失去了定位, 甚至是人类的理性也进入了一种无法名状的恐惧。

蒙克:忧伤与孤独是你永远无法抹去的人生底色

《呐喊》 蒙克

画中的主角,失真变形的人物使这整幅画的恐惧情绪上升到了极点,这样一个像是完全没有什么形象轮廓而言的人,正是蒙克最真实的内心世界。画中的场景让人恐惧,而现实中确实存在着这样一个地方,那是在挪威首都奥斯陆的埃克伯格山的一条名叫Valhallveien的路,在网络上搜索出来的图片中,这条路十分温馨。而在当时蒙克的眼中,这里夕阳西下时美丽的火烧云却是腥红的,令人发指,甚至是有些恶心。他的表现实在是非常夸张,他想极力地展现自己的感受。蒙克这一声尖叫也不是完全解释不来,据说当时在《爱德华•蒙克:呐喊的背后》这本书中写到蒙克在经过这条路时,这里离城里最大的屠宰场和精神病院都很近,也许这一声“噺吼”就源于某一处。这一切都体现了蒙克自打出生都一直在承受生活中令他畏惧的成分,这不仅仅是蒙克自己的“呐喊”,更是对社会中人类的精神信仰状况的一种预言性描述,是人类自身命运的悲剧隐喻。蒙克后来在谈及此画时说:“我和两个朋友一起走着,夕阳西沉,天空变得像血一样红,我忽然无精打采,极度疲倦地止住脚步,黝黑色的海峡和道路显示着血与火一样的光舌。朋友走着,我却一个人停在那里因不安而颤抖着,我感到了自然强烈的呐喊。”蒙克注定要为艺术付出代价,那些像真血一样的云,那些色彩在尖叫,就是“生命组画”。这一切的一切给人类带来了无法定位、无法归属,以及不言而喻的恐惧。2012年5月3日,在纽约苏富比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专场拍卖上,1895年版的《呐喊》以1.199亿美元拍卖成功,创造了拍卖的最高价格纪录。

“为什么我与别人不一样?为什么我生来受到诅咒?为什么一定要来到这个世界?”蒙克的一生始终都无法摆脱这样的追问,他深知自己逃脱不掉,所以他也不曾想过逃跑,以绘画的方式来描述着他的生活、他的精神追问。蒙克对自己生来就与别人 不同也曾有过自答:“我的一生都在一个无底白夕深渊边行走,从一块岩石跳到另一块岩石,有时我试着离开我狭窄的小路,加入那涌起旋涡的生活主流,但我总是发现自己被无情地推到深渊边上,我将在那里行走,直到我终于落人无底深渊的那一天,从我记事起,我一直为一种深深的忧虑所苦恼,我曾经试图把这些忧虑表现在我的美术中,要是没有忧虑和痛苦,我就像一艘没有舵的船。”

蒙克一生的绘画作品都是自己的体验,他绘画的题材,除去疾病、死亡和孤独,大多时候都是男女之间的问题。“有时怜悯女性遭遇的不幸,有时为那些得不到爱情的人而伤感,有时把情欲视为罪恶,有时又怕强烈的爱情使自己脆弱的神经和肉体受不了。”《青春期》是他不朽的表现主义杰作。似乎是蒙克爱情的问题,他很难把女人看作女人。从这幅画上来看,是发生在午夜,

蒙克:忧伤与孤独是你永远无法抹去的人生底色

《青春期》 蒙克

光线从一边射来,明暗对比强烈,写实地描绘了一个尚未成熟的少女形体,她从睡梦中惊醒,似乎是她的“第一次生理征兆”突然来临,她有些惊慌失措地坐起来,用双手护住并在一起的双腿,像是害怕被别人发现,洁白的床单上有一小片微红柔绿的颜色,这再次暗示这女孩的生理变化以及给她生命带来的变化。“‘性觉醒不详而可恶’,这就是蒙克的《青春期一画传达的信息。画中那个全身起鸡皮疙瘩的少女坐在床沿,用一种笨拙惊慌姿势把她的私处遮掩起来,与此同时,她自己的阴影在她身后墙上扬起,仿佛一具肿胀的阳具。” 蒙克的所有女性作品几乎都反映了一种复杂的心态,他所描绘的女性,不是如鬼魅般像妓女一样的人,就是有着性感胴体的“祭品”,蒙克对于女性的态度 显然有着独特的见解。

他的画中不仅仅是人死亡、情爱,还有一切不良情绪,在风景中,他也在极力表现这样的感觉,他所接触的景物仿佛就像他自己一样,经历了各种磨难,让人感受到并不是优美而是绝望。

蒙克的每一’幅作品,仿佛都有着一段故事,一个心酸的故事。《生命之舞》表面上着来虽然是有一种热情的感觉,几位年轻人在享受着舞蹈的欢乐,而我们却没有注意在画面中有一位面容樵悴的妇女,这就是在暗指生命的短暂,任何人都无法抓住青春。《母亲之死》是描述了幼年丧母的情节,这很像是蒙克自我描绘童年的一幅画,孩子的脸上一片空白,对未来的害怕,看着母亲离去而忧伤。《在圣床前》刻画的是亲人离去、家人哀伤时的场景,有的人低下头,有的人扶着墙,各自哀伤,有的眷恋,有的接受。不管是什么作品,蒙克只要画出来,就有一定耐人寻味的含义,他在他自己的作品中反复地琢磨着自己的人生。

蒙克:忧伤与孤独是你永远无法抹去的人生底色

《生命之舞》 蒙克

人世间、社会间种种的压力,一直让蒙克无法逃避,他内心的压抑与恐惧作着抗争,他想要摆脱掉这种压抑,所有的一切让他的精神得不到片刻安宁。他不得不借酒消愁,去麻痹自己。由此以来,在1907年,他被送进了精神病院,接受过一系列的治疗后他回到了故乡奥斯陆居住。之后的几年中,蒙克的作品中悲伤成分也算比以往少了许多。

1944年1月,蒙克离开了大家,他把1000幅油画、15400张版画、4500件素描和水彩画,还有6件雕刻作品捐献给了奥斯陆国家博物馆。在蒙克所生活的时代中,再没有任何人能像他一样进人人类的灵魂深处,再也没有人敢于像他那样赤裸裸地描写人类本能的丑恶,使善良与罪恶并存,让美丽与丑陋共生,我不想说他奉献了一生,我只能说他奉献了整个心灵。

“我们将不再画那些在室内读报的男人和织毛线的女人。我们应该画那些活着的人,他们呼吸、有感觉、遭受痛苦,并且相爱。”

动物名家传记肖像

保罗·塞尚 (1839-1906)

2022-6-28 16:03:45

名家传记美学阅读

「画事」文徵明·漫长的高考

2022-9-2 14:17:52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