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黄公望《富春山居图》最大的笔墨特点就是苍润清逸,简括空灵,任极自然。本文试从黄公望《富春山居图》中来分析其“苍润”的笔墨特征。
关键词:黄公望;富春山居图;苍润;笔墨;
富春山居图
一、《富春山居圖》的特征
《富春山居图》描绘的初秋之时富春江两岸的秀丽景色。画中所画的丛林、村舍、渔船、峰峦均展现了优美的南方风光。整个画面景物排列富有节奏感,松紧相连,环环相扣,或崇山复岭,或平沙浅滩、疏松清远、变化多端。作者在为山川传神时,并未脱离山川的行质,黄公望对那里的地貌特征观察入微,客观地表现了富春江以土质山为主、以松杉为植被的特征。画中的平坡、亭台、村舍、舟桥、渔家星星点点,静中有动,动中有静,野趣盎然,都笼罩在初秋气清意寒的氛围里。明朝大画家董其昌对此画赞赏有加:“子久画冠元四家……如富春山卷,其神韵超逸,体备众法,脱化浑融,不落畦径。”
二、黄公望的生平
黄公望,字子久,号一峰、大痴道人,晚号井西道人,江苏常熟人。本姓陆,名坚,幼年父母双亡,幼时承嗣黄家,因改姓黄,名公望,字子久。他雅好书画、音律和散曲,尤以山水贯穿一绝。其山水画宗法董源、巨然,由此生发,自创一格;创浅绛山水,画风雄秀、简逸、明快,对明清山水画影响甚大,为“元四家”之首。
三、继承与创新
黄公望被公认为“元四家”之首,他的山水画深受赵孟烦的影响,在师法上以董源、巨然为主,博取众家之长。黄公望的山水可以分为早期和晚期两种画风。他的早期山水画师法董源巨然。到了晚期则变法董源巨然的画风,独创一格,形成元朝山水画特有的面貌。他的画既区别于王蒙的繁密,又不同于倪瓒的简单,而是介于二者之间。黄公望的山水作品有水墨和浅降两种形式,这两种都受到赵孟頫的影响。他能把单一的水墨和浅降变化成一个丰富多彩的世界。黄公望的山水画构图很多都取法于荆、关、董、巨,画中的层峦叠嶂,杂木长松颇具宋朝的宏大气度。在做法上他直接继承了赵孟頫的生纸谈墨,创造了间笔干擦画法这一理论,他用这一理论简化了董源的画法,使画面笔法简淡,幽静自然,这种画法在《富春山居图》中有明显的表现。
1.笔墨上
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图》中的用笔主要采用长短不一、干湿并用、中侧峰兼施的线条皴擦来表现山石的形态,同时运用大量的空白来表现山峦的时隐时现,使虚实对比相得益彰。画中的山和水全是用干枯的线条画出来的,山峦和树木的颜色变化自然,山坡问的树木用浓淡朦胧的横点来代表,在这一点上,黄公望吸取了米芾画派的画法。黄公望所画树木千姿百态,他用一两笔勾出树干,对树叶采取横点、竖点、或斜点的画法,把不同树木的空间对比画得极为充分,很符合人的视觉习惯,仅寥寥数笔,就表现出了千岩万壑,以少胜多。在画山峦时对尖峰与秃峰变化的绘画则采用了干笔与湿笔交错并用的画法,急处飞白显露,缓处稳健沉着。黄公望用皴法灵活而生动地表现了江南山峦平淡秀美的特点。黄公望虽师法董源、巨然,却在董巨的画法上有所创新,舍去了一些细碎繁琐的东西,峦峰加重累石,横其平坡,减弱了董源的披麻皴法,更有利于山峦的变化。在《富春山居图》中,黄公望用笔有董源的圆润、巨然落笔的浑然天成、二米的米点皴。清代邹之麟推崇备至地说:“知者论子久画,书中之右军也,圣矣;至若《富春山居图》,笔端变化鼓舞,右军之《兰亭》也,圣而神矣。”
2.构图上
《富春山居图》全卷展示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风物。在构图上以江河为中心横向展开,以散点透视表现山川丘壑的横向空间关系,在有限的画面上“竖画三寸,当千仞之高;墨横数尺,体百里之迥。”使欣赏者面对画面,目随景移,景随人迁。这种横向的展开式构图,使画面显得平稳,能表现黄公望平淡天真之意。画中连绵的山峰富有急剧的变化,开始的山坡是平缓的,往后的山峦又突然陡峭,给人一种焕然一新的视觉感,显得整幅画气势十足。在这组山峦中,山峰由近及远层层推开,画中山的颜色用墨较淡,而山上的树木,则用较浓的墨色,远观这些树木虽有些断断续续,但却很有层次地连在一起,特别是近景中的几株松树画得苍劲有力,用墨较浓。对松后的远山形成衬托,显出远山的若有若无,把观者的思绪引向远方,产生遐想,从而体会到画外的情境,给人一种既处于画中又处于画外之感。
四、小结
黄公望的山水画在艺术上追求神韵,不同于前人刻板的画风,而转向天真简淡的画风,更好地表现了元代文人清高隐逸的思想感情,其画作成就使他成为继赵孟頫、高克恭之后元代画坛的领袖,对后世山水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