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与人文话题·艺术

科技与人文话题·艺术

关于‚艺术‛的话题作文写作思路及素材积累

【一、写作思路】

1. 艺术是对美的追求

2. 有修养的人必然懂得欣赏艺术

3. 艺术的生命在于创新

4. 艺术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

5. 艺术应当在继承中发展

6. 应当保护艺术的多样性

7. 艺术家的成就取决于他的创造力

8. 要尊重和保护古典艺术

9. 艺术教育要引起重视

10. 在生活和工作中要讲究艺术

11. 艺术需要像象力

12. 艺术推动人类进步

【二、名言】

没有早期音乐教育,干什么我都会一事无成——爱因斯坦

除了艺术之外,没有更妥善的逃世之方;而要与世界联系,也没有一种方法 比艺术更好。——歌德

艺术乃德行的宝库。——巴尔扎克

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贝多芬

每当一位艺术家逝去,人类的一些幻想也随之而逝。——罗斯福

没有音乐,生命是没有价值的。——尼采

艺术的内涵,是多么的美啊!——凡·高

艺术是发扬生命的,死神所在的地方就没有艺术。——罗曼·罗兰

艺术的伟大意义,基本上在于它能显示人的真正情感、内心生活的奥秘和热情的世界。——罗曼·罗兰

美到处都有。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乏美,而是缺乏发现。——罗丹

艺术并不超越大自然,不过会使大自然更美化。——塞万提斯

美是艺术的目的和推动力。——冈察洛夫

艺术应当担负起哺育思想的责任。——白朗宁

为艺术而艺术,不会比为喝酒而喝酒更有意义。——毛姆

我喜欢音乐胜过其他一切艺术。——托尔斯泰

音乐是精神,是灵魂,它直接为自身发出声音,引起自身注意,从中感到满 足。音乐是灵魂的语言,灵魂借声音抒发自身深邃的喜悦与悲哀,在抒发中取得 慰藉,超越于自然感情之上,音乐把内心深处感情世界所特有的激动化为自我倾 听的自由自在的,使心灵免于压抑和痛苦——黑格尔

艺术是高尚情操的宣泄。——佚名 艺术使自然更完美。——佚名

【三、经典素材】

李岚清谈音乐与人生 (艺术是生活的必需品)

李岚清,前国务院副总理,现已退休 20 个月。离开领导岗位后的他,于 2004 年 9 月出版了《李岚清音乐笔谈》。并在多个场合作了‚音乐与人生‛的专题讲 座。

李岚清对欧洲经典音乐家如数家珍。如谈到根据捷克著名音乐家德沃夏克的 《E 小调第九交响曲》第二乐章主题填词而成的英文歌《念故乡》时,李岚清说, 这首歌曲的神奇之处在于,不用唱歌词,只要哼唱曲调,就能引发人的思乡之情, 它会让人想起我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静夜思》,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然后, 他随着乐曲哼唱《念故乡》的曲调,纯正而富有魅力的音色将我们带入一种淡淡 的乡愁里。

李岚清认为没有音乐的人生是不可想像的。不懂得欣赏音乐的人是不健全的 人。他谈到,18 世纪末,西方解剖学家就研究过人类大脑的分工。20 世纪 60 年 代,美国医生治疗癫痫病时,切断了连接大脑两个半球的胼胝体,由此发现人类 左右脑的功能不一样。左半球大脑担任语言、阅读、逻辑推理、数学、分析等功 能,称为‚语言脑‛。右半球大脑则侧重事物、形象、音乐、艺术和直觉等活动, 称为‚音乐脑‛。而我们的教育,偏重于左脑的开发,所以,我们还应该提倡右 半球大脑的开发、全脑的开发。

为社会而生的聂耳 (艺术推动人类进步)

聂耳,是每个中国人都熟悉的名字,雄壮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的乐曲 就谱自于这位天才音乐家之手。郭沫若曾赞誉他是‚中国革命之号角‛。聂耳 23 岁短暂生命中留下的乐章,奏响了中华民族解放的最强音,激励着一代代国人‚前 进!前进!前进!进!‛1932 年,聂耳写信给他的母亲说:‚我是为社会而生的, 我不愿有任何障碍妨碍我对社会的改造,我要对人类社会做出伟大的改造。‛

日本侵华和国内抗日群众运动的风雨,在他心中激起澎湃的心潮,音乐与革 命从此结合到一起。1932 年,上海‚一·二八‛事变爆发的十天后,即 2 月 7 日,在外面隆隆炮声可闻、难民在街上到处流离奔走哭喊的环境中,聂耳在日记 中首次提出‚怎样去做革命的音乐‛。聂耳是一个天才的音乐家,又是一个革命 者,而且恰恰因为后者,才能出现前者的辉煌。

舒伯特的故事 (艺术创造需要灵感)

舒伯特于 1797 年 1 月 31 日出生在维也纳,他从小就学习钢琴及小提琴,十 一岁进入皇家学院攻读音乐,并担任合唱团里的高音部队员,一直到他十六岁因 变声而不能再演唱童声高音才离开。之后他前去萨里耶利(Antonio Salieri)的门下 学习正规的作曲课程,不过这样的日子也只有三年,同时他在他父亲的学校里担 任助理老师。这期间他创作了不少的杰作,包括:F 大调弥撒曲、魔王、野玫瑰…… 虽然他已经谱写了相当多的歌曲,又完成了六首交响曲(他十六岁时便写下了第一首交响曲),但是并没有任何经济支持。通过他的朋友的帮忙,他在 1818 年与 1824 年受聘于匈牙利的 Esterhazy 公爵,担任他女儿们的家庭教师。

舒伯特是一个比较随兴的人,对于社会地位、贵族生活一点都不感兴趣,只 要一拿到薪水就呼朋引伴到咖啡厅去取乐,等钱用光,他那些难兄难弟再来接济 他。在这种波希米亚式的生活中,他有时甚至会因一时灵感涌出,而将乐曲写在 账单的背面。很多著名的曲子都是在账单上问世的。

1828 年,他去世于维也纳,享年才三十一岁,但是在他短暂的人生中,他作 品的总数高达一千两百多首,其中约有六百五十首是歌曲,因此他被誉为‚歌曲 之王‛。

李可染的画板 (艺术需要孜孜不倦的追求)

1929 年,对于 22 岁的李可染来说,是一个意义重大的年份。那年,他超越 了七年学历,报考西湖国立艺术院首届油画研究生。由于他现场所作的巨幅人体 油画,画风雄厚大胆,被慧眼识才的林风眠校长破格录取。其实,那次是他第一 次拿油笔,还是同时前来报考的山东青年张眺临阵教给他的。可是,到了课堂上, 他有点傻眼。他拿起从未曾拿过的炭条准备画素描,却不知从何下手。他自愧画 拙,总是扣放画板,待教授来课堂指导时才翻正过来。画板一角写着一个‚王‛ 字,原来那是‚亡‛字的密码暗示,暗示自己,画不好素描毋宁死。成名后的李 可染也一直坚持画速写、素描,以不断深入对造化规律的理解和把握,他画中的 形象都是将生活的‚矿石‛千锤百炼后获得的。

顾恺之论画人的关键 (艺术能表现人的灵魂)

顾恺之在他的《论画》中提出‚以形写神‛的著名论点,对画人物来说,眼 睛的传神作用尤为关键。《晋史•列传》卷六十二就曾记载顾恺之有关传神的一段 著名语录∶‚恺之每画人成,或数年不点目睛。人问其故,答曰∶‘四体妍蚩, 本无关于妙处,传神写照,正阿堵之中。‛‚以形写神‛是指在描绘对象逼真的前 提下,表现对象精神面貌,气质和风姿,所以他很重视形的准确。他在《论画》 中还谈到‚若长短、岁软、深浅、广狭与点睛之节上下、大小、浓薄有一毫小失‛, 便会导致‚神气与之俱变矣。‛为了对象形体准确,达到传神的目的,他还总结 了一个方法,即注意与画外人物感情交流的表现。他认为不能‚手揖眼视,面前 无所对‛。假使‚空其所对‛,则‚传神之趣失矣。空其所对则大失,对而不正则 小失。‛

成都画家的成功 (艺术要有自己的渊源)

著名油画家何多苓说:‚成都当代油画家的作品无论是在质量和数量上,均 在全国名列前茅。从 20 世纪80年代初开始,成都的当代油画家便开始一代代 地成长。成都油画家有着共同的脉搏——关注四川的人文,虽然作品中看似与四 川无关,但在精神上与四川的文化精髓一脉相通。在本土深厚文化底蕴的培育中, 成都油画家的作品无不烙上明显的个性色彩,细腻、微妙。‛

著名艺术批评家栗宪庭也说:‚说到中国的当代艺术不能不提到成都。成都的油画家们热衷于绘画性,重视情感与生活的关系。将‘感觉、情绪、生命、生 活’这些元素融入到当代油画的方法,就是从成都发源的。成都油画家群体之所 以能‘鹤立鸡群’,说到底,是它有源源不断的当代油画家后备力量,没有出现 断层现象,这是其他城市所不具备的。‛

外国儿童教育专家谈儿童音乐教育

(艺术教育要从儿童抓起)

‚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没有任何一个时期能像最初的五、六年那样充满着 希望。……他们生活在‘现在’和‘这里’,几乎没有‘过去’和‘将来’的概 念。‛这正是进行音乐教育的黄金时期,因为音乐对人的影响正是‚当下的‛、‚此 时的‛。‚幼儿并不是以规范的方式去运用音乐的,他们不能等到‘上音乐课的时 间’才去唱、去跳、去创作、去听音乐,他们经常自发地用音乐自娱,并对音乐 有强烈的兴趣。幼儿音乐教师如果经过倾听和观察会发现一天当中,任何时候都 可以作为进行教育的时刻。‛

‚通过音乐可以培养孩子的想像力和自我价值的感受和自我表达能力,同时, 音乐可以提供一个适合孩子成长的环境。孩子的音乐体验可以从探索、模仿、实 验开始,这会培养他们的辨别能力、组织能力、创造能力,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 改编能力、动手能力、理解能力。‛

‚音乐趣味的培养应注意:一是尽可能为儿童提供各种欣赏和学习的机会; 二是注意音乐作品和音响的音质,优化音乐环境;三是教师和家长应是热爱艺术、 喜爱古典音乐的榜样。四是不断重复经典的音乐,加强影响,并形成良好的欣赏习惯。‛

旅客热衷于艺术景观 (艺术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

人类文化景观与上帝造物不同,艺术是人类创造力的体现。每年,上百万的 游客到佛罗伦萨、意大利参观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作品,到巴黎罗浮宫和圣彼得 堡的 Hermitage。在城市景区中,巴黎的咖啡馆,威尼斯的运河也非常受游客欢 迎。芝加哥、上海和巴塞罗那都以出色的建筑闻名。米兰的 La Scala 歌剧院和维 也纳爱乐乐团都以西方音乐文化闻名。这都是游客们最向往的地方,因为其中充 满了人类灵魂的不朽创造,吸引着一代又一代人。

德国古典音乐的市场化 (消费时代的古典艺术如何发展)

德国著名杂志《明星》在全国青少年中进行了一次‚心目中的音乐‛的问卷 调查。结果大出人们所料,只有 16%的青少年对流行歌星有好感,相反,超过 80%的人认同古典音乐。对此,德国文化界人士普遍认为,这与德国联邦政府近 年来推行的‚古典音乐走向市场‛的政策密不可分,是市场和市场里的观众拯救 了德国古典音乐。

以前很多人认为,古典音乐是传统文化,只能由政府来养,走向市场就会遭 到流行文化的冲击而失去观众。也有人担心,古典音乐走向市场会失其高雅,从 而失去存在价值。德国的实践证明:古典音乐按市场需求运作,不但不会消失,反而会得到振兴。古典音乐,只有靠市场才能满足观众需求,才能争取更多的观 众。离开市场,就离开了观众,依靠政府来养,再高雅的音乐也是死路一条。

德国古典乐团有一个共识——培养青少年乐迷。为此,它们从象牙之塔走出, 深入到学校和学生之中,在参与互动中扩大影响、培养观众。如柏林爱乐乐团就 制定了名为‚未来‛的教育计划,以实践‚音乐不是一种奢侈的享受,而是人生 的基本需求‛的宗旨。上个演出季,乐团与 26 所中小学,包括特殊教育学校的 上千名学生合作,排练音乐舞蹈作品。世界指挥大师拉特尔还亲自指挥中学管弦 乐队排练作品,邀请他们参观爱乐乐团的彩排等。据悉,总共有 6500 名从未听 过古典音乐会的人参与这个计划,从而认识了古典音乐和柏林爱乐乐团。新一代 的古典音乐观众群正在逐步壮大。

【四、话题故事】

马克纸币与艺术

德国人罗梅尔在一座遗弃的纺织厂车间里,堆放了被粉碎成纸屑并压制成城 砖大小的马克纸币,如同一座小山。话要从 2001 年欧元正式启用说起。德国央 行把回收的马克纸币用碎纸机粉碎并压制成纸砖作为燃料使用。罗梅尔拥有工程 硕士学位,喜欢搞创新,尤其对色彩和图案感兴趣。他曾经到匈牙利旅游,看到 一位露天艺术家创作的五彩几何图形,这给他留下了深刻印象,也使他萌发了一 个奇特的想法:用粉碎的马克纸币作为原材料,利用其原有的色彩粘贴成画或制 作成抽象派雕塑。

罗梅尔差不多每天都到车间,用一把指甲刀、一把镊子和一瓶胶水,把底色相似、图案各异的不到半厘米宽、几个厘米长的钞票纸屑仔细地拼贴起来,成为 一幅既有色泽差异又浑然一体的漂亮图案。罗梅尔称,一幅一平方米的成品差不 多需要 8 万条钞票纸屑。他一天最多可以粘贴 8 千条。罗梅尔说:‚这些纸币经 过了无数只手,有过希望与梦想,也有过痛苦和悲伤。我不想让它们悄悄地化为 灰烬。‛至于作品的价值,罗梅尔说,他还没有想过。不过,已经开始有人对此 感兴趣:一家银行正在与罗梅尔商谈收购他的作品。

画虾与画马

大画家齐白石画的虾下笔有神,栩栩如生。可他在开始学习画虾的时候,只 会临摹,画的虾没有生气,都是很呆板的。后来经过自己养虾、观察、写生,几 十年如一日,终于把虾画得活灵活现。

徐悲鸿画马,同样是对马经过了漫长而仔细的观察,同时考察研究前人所画 的马的同异,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艺术和人类的任何事业一样,都需要付出坚忍不拔、锲而不舍的努力。没有 不付出就收获的艺术天才。虽然说西方古典音乐家中不乏天才的例子。但我们读 一读《莫扎特传》、《贝多芬传》就会发现,当其他的孩子还懵懵懂懂只知道玩耍 的时候,他们已经全身心扑在练琴上面了。

艺术的想像力也要有根据

有一个技法十分差劲的画家,还特别愿意炫耀自己的作品,但就是没有人奉 承他。一天,他想了一个主意,指着一块白布对一人说:‚这是一头牛在吃草。‛‚草在哪儿呢?‛那人问。‚给牛吃光了。‛‚那牛在哪儿呢?‛‚你不会想像呀,‛ 画家说,‚草吃光了,牛怎么还会呆在这里!‛

这是一个很荒谬的故事。艺术的想像力也要有它的基点,不是无中生有的。

知音的故事

伯牙——是春秋时代的琴师。伯牙弹琴时,钟子期常常在一旁欣赏。伯牙弹 琴,神驰泰山,弦音便昂扬激励,磅礴峥嵘。钟子期感叹道:‚好极了,琴声就 像巍峨耸立的高山!‛伯牙弹琴,心潮澎湃,琴声如波涛汹涌,一泻千里。钟子 期手舞足蹈地喝彩道:‚绝妙啊!我好像看见了浩浩荡荡的长江大河。‛

后来,钟子期去世了。伯牙听说后,就把弦割断,琴摔碎,发誓再也不弹琴 了,因为他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人能听懂他的琴了。

人常道:‚知音难觅。‛能在一起欣赏音乐并且欣赏的时候心有灵犀的人,一 定是性情相投、惺惺相惜的人。因为,音乐是最内在的情感流露,最能打动人的 心灵世界。

贝多芬的心灵

贝多芬外表丑陋,个头矮小,头很大,脖子粗,鼻子扁,脸上还有麻子。但 是,就是这么一个人,为人类创造出那么多辉煌美丽的音乐。单单《英雄》、《田 园》、《合唱》、《命运》这几首交响曲就可以不朽于千秋万世。可见,一个艺术家 的心灵,与他的外表并没有直接的关系。或者说,从小所受的艺术陶冶塑造了他 美丽伟大的心灵。‚音乐是比一切智慧、一切哲学更高的启示。‛贝多芬自己这样说。可见,音乐对于人生,意义多么深厚!

凡·高的悖论世界

凡·高 33 岁那年来到巴黎,在巴黎的两年间,他深受印象派的影响,绘画 技巧有了质的飞跃。与此同时,他那由于家族遗传因素潜藏在身的精神疾患也已 初露端倪。1888 年凡·高前往法国南部小镇阿尔。在这个阳光明媚、风景如画的 地方,他灵感勃发,创作了一系列传世杰作,如组画《向日葵》、《夜间咖啡屋》、 《在阿尔的房间》等。凡·高萌生了创建新色彩画派的想法,便把高更请到阿尔。 但他俩观点不同,无法合作。凡•高的梦想破灭了,导致精神病发作,手持剃须 刀去追高更。待他清醒后悔恨交加。为惩罚自己,他割掉左耳下的一块肉。从这 时候起,他的精神病经常发作。镇上居民对他都很害怕,联名上书要求把他送进 精神病院。为了邻人们的安宁,天性善良的凡·高自愿进入精神病院。

令人惊讶的是,凡·高在精神病院里竟登上了创作的巅峰。这一时期他的作 品有举世闻名的《鸢尾花》、《阿尔病院的花园》、《星空》和《没有胡子的画家肖 像》等。其中有些画在一百多年后的拍卖会上价值竟高达数千万美元。这时的凡 •高已将印象派加以变革,并发展了在他死后才引起世人瞩目的艺术风格。20 世 纪世界绘画的一些流派,如野兽派、表现派,都曾受到他的深刻影响。

艺术家的思维可能确实存在一些有别于常人思维的地方。

【五、应用与创新】

流行的艺术不一定没有价值

一般人们说到艺术,往往只涉及到古典艺术:古希腊罗马时代的雕塑,文艺 复兴时期的绘画,西方 17—19 世纪的音乐。诚然,这些都是人类的无价之宝, 具有彪炳千古的艺术价值、文化价值。这种价值是经过历史的沉淀而确定下来的。 于是,对于当前的各种形式的艺术品种,学者们就认为大部分都是垃圾,经不起 时间考验。

但是,是否流行的艺术真的就不具有价值呢?

我认为,这个问题应该多方考虑。应该承认,现在很多所谓的艺术,像流行 音乐,都是些没有什么实际内容的靡靡之音,只因为青春期少年缺乏鉴别能力, 所以能够在一定时间内流行街巷。但是,真正在当代流行的东西,并不都是没有 内容,也不一定没有深度。而很可能包含了较多的个人思考、人文关怀。比方说, 罗大佑的歌曲,流行了二十多年了,魅力不减当年,因为他作的曲子的确声韵优 美动人,歌词也具有很强的超越小我情绪的大关怀、大寂寞、大思虑;又比如说 金庸先生的武侠小说,老幼妇孺都爱读,因为它确实达到了形式与内容的完美结 合。悲欢离合,家国恩仇,历史风云,他用精练的语言、传统小说的形式表现出 来,对人的心灵产生了真实的振荡。还有现在正风靡大陆、台湾、香港的周杰伦, 他的作品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同龄人的浅薄乏味,不仅追求形式上的创新和独特, 思想上也有自己努力深入的痕迹,总体来说充满向上的情趣,对青少年的成长有 一定的鼓舞作用,有益而无害。

好的艺术不一定要产生于激情

人们说起艺术家,就会想到‚激情‛一词,似乎所有天才的艺术作品都是在 激情的作用下产生的。的确,可以证明此观点的例证太多了,不胜枚举。比如梵 高,比如贝多芬,都是极端富于激情的人。前者的激情甚至到了疯癫的程度。

中国古人也不乏此类。我们的诗仙李白,激情一来,斗酒千杯,好诗万言。 我们的‚草圣‛张旭,提笔之前总要喝得酩酊大醉,然后一挥而就,顿成精品。

但是,激情并不是成就优秀艺术家的必要条件。好的艺术包括充满激情的艺 术,也包括宁静安详的艺术。那种凝神静虑的作品,对我们的人生,是很好的安 抚剂。当激情过后,我们需要精神的宁静,就像暴风骤雨过后,我们向往着天气 晴和。

谈起王维,我们就想到苏轼所评论的‚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他 30 岁以后 的生活,就像一个正宗的佛教徒,滤除一切欲望,修习禅学,打坐诵经。而笔下 的作品,总是清丽宁静寂寥,引人入胜。王维的诗歌在历史上一直得到无比高的 评价,在今天看来,他也是盛唐诗坛中与李白、杜甫并立高耸的诗人。

因此说,艺术不一定来自激情。

美学阅读

萨金特

2023-12-25 16:01:34

百科全书

老大师:最伟大的欧洲画家

2022-9-6 14:03:58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